400-698-2699

新闻中心 分类
沂南得峰蔬菜专业合作社:求解现代农业“困局发布日期:2020-05-23 浏览次数:

 

沂南得峰蔬菜专业合作社:求解现代农业“困局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村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地谁来种?种什么?怎么卖?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迈过这几道坎。4月初,记者来到正着手打造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沂南县,冀望通过解剖几只“麻雀”,探求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

  “留守部队”能否种出现代农业?

  4月2日下午,沂南县双堠镇和平村,和煦的阳光照进眼前这座占地1.5亩的高标准半地下式冬暖大棚。进入大棚中,成排的丝瓜长势旺盛,青翠欲滴。今年50岁的赵为香正在棚里忙活,浇水、拔草。丈夫和儿子都外出打工了,她一个人管起了这个大棚。

  赵为香告诉记者:“一年前,这片地还种着小麦,地薄只能靠天吃饭。我年纪大了出不去,只能在邻村东梭庄村蔬菜大棚里打个零工。”

  望着眼前的高标准大棚,记者不禁疑惑,像这样的技术活,一个农村妇女能“玩转”吗?

  赵为香打工时的邻村,正是该县2012年引进的现代农业科技园所在地,该园由寿光得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建设,采取“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去年12月,得峰合作社到和平村流转土地扩大基地规模,并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负责销售。赵为香动了心,就承包了一个大棚。她很有信心地说,有了合作社当靠山,自己“单打独斗”也能种好地,挣钱还不比外出打工的丈夫和儿子少,一年下来,怎么也能挣个六七万块钱。

  得峰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建设了4个高效温室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以先进的技术示范带动了附近蒙河沿岸高效蔬菜产业发展。目前该合作社占地近400余亩,建设了93个大棚,社员有120个左右,每个大棚能增加农民纯收入约7万元。

  像赵为香家一样,沂南县多数村庄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多是妇女和老人。针对这种情况,沂南县着力培育各种形式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使之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上的有生力量。目前,沂南县从事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0家、合作社1044家、家庭农场56家、种养大户148家。

  采访中,得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金祥也反映,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土地,当时科技园筹建时土地流转就遇到了很大困难。因为双堠镇是山地,土地非常分散,流转100亩地甚至牵涉七、八十户村民,各级帮助做了大量的工作才流转成功。从去年沂南县推进农地确权,今后再流转土地情况应该会好一些。

  

  ■书记点评 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创新理念 沂南县委书记 刘淑秀

  沂南县按照临沂市加快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创建的要求,把“以园区为载体,推动基地升级;以扶持为手段,培育经营主体;以监管为保障,强化质量安全;以市场为导向,放大品牌效应”作为工作思路,用工业化理念运作农业,打造了一批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环境优美的品牌基地,构建起了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县优质农产品基地达210个、基地面积43万亩,先后荣获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设施蔬菜发展基地县等称号。(大众日报)

 


沂南得峰蔬菜专业合作社:求解现代农业“困局(图1)